电脑版

本周双碳大事:50万人涌入SNEC光伏展;隆基钙钛矿叠层电池转换效率突破31.8%;独角兽“国鸿氢能”再冲港交所

2023-05-27 12:11:41来源:36氪

整理 | 周愚 邹金儒 张玉琼

编辑 | 雪小顽


(资料图)

政策动向

国家网信办发布《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体系持续完善,总量达169亿条

5月23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报告》指出,人工智能、大数据、遥感、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中应用不断深化。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体系持续完善,新接或补充更新空气质量乡镇站监测数据、入河入海排污口信息、危险废物处置转移信息等33类数据,新增数量17.72亿条,数据总量达到169亿条。

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大气环境监测卫星、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相继发射并在轨稳定运行,我国天基碳监测体系建设迈出重要一步。首个国家碳计量中心成立,开展碳计量重大问题攻关,加强碳计量数据的采集、分析、评价和应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国家能源局:豁免部分分散式风电项目电力业务许可

36碳获悉,国家能源局组织起草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电力业务许可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豁免部分分散式风电项目电力业务许可。在现有许可豁免政策基础上,将全国范围内接入35kV及以下电压等级电网的分散式风电项目纳入许可豁免范围,不再要求取得电力业务许可证。

《征求意见稿》显示,调整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机组)许可延续政策。不再开展水电机组许可延续工作。水电机组申请电力业务许可证时,不再登记机组设计寿命。

《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征求意见稿)发布

5月22日,工信部公开征求对《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其中指出,到2025年,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基本建立。针对低碳技术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工业领域行业发展需求,制定200项以上碳达峰急需标准。

重点制定基础通用、核算与核查、低碳技术与装备等领域标准,为工业领域开展碳评估、降低碳排放等提供技术支撑。加快研制碳排放管理与评价类标准,推动工业领域深度减碳,引导相关产业低碳高质量发展。(工信部官网)

能源观察

阳光电源曹仁贤:预计2023年我国光伏将成为第一非化石能源发电来源

5月24日至26日,SNEC第十六届(2023)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大会暨展览会在上海举行。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光伏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并在各环节上都保持全球领先。中国光伏行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预计2023年,我国光伏累计装机将首次超过水电,成为第一非化石能源发电来源。

曹仁贤还预测,随着传统能源的枯竭和价格的持续上升,光伏发电将很快成为最具经济性的电力形式。由光伏延展出的一系列新业态、新产业也在逐步形成,都将实现爆发式增长,包括“光伏+储能”、“光伏+氢能”、“光伏+汽车”。

更多关于SNEC的资讯信息,详见36碳报道:《逛完超50万人参加的SNEC,我们整理了新能源五大趋势》《巨头热议光伏:行业正面临三大挑战》

隆基绿能发布创新成果,钙钛矿叠层电池转换效率突破31.8%

在5月24日的SNEC大会上,隆基绿能举办科技创新发布会,宣布了一项电池转换效率的创新成果。

经德国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Fraunhofer ISE)权威认证报告,隆基绿能在商业级绒面CZ硅片上实现了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31.8%的转换效率,这也是目前基于商业化CZ硅片上叠加钙钛矿所获得的最高国际认证转换效率。(中国能源报)

鹏辉能源:拟130亿元投资建设年产36GWh储能电池项目

36碳获悉,鹏辉能源于5月22日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在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投资建设储能1号项目,建设年产36GWh储能电池。项目共分三期,将分别建设年产12GWh储能电池项目,总投资约130亿元。项目一期计划于2023年9月底前开工建设,于2024年12月底前建成投产。

氢燃料电池“独角兽”国鸿氢能冲刺港交所,市值超70亿

5月22日,氢能赛道独角兽之一的氢燃料电池厂商国鸿氢能,再次递交招股书,申请在港交所上市。国鸿氢能曾于2022年11月22日首次递表港交所,尚未通过聆讯。

国鸿氢能成立于2015年6月,主营业务为氢燃料电池电堆及氢燃料电池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招股书显示,国鸿氢能自2016年11月至2022年9月,共经过10轮外部投资。最后一轮融资中,嘉兴氢港以每股16元的价格注资5.46亿元,此轮融资后,国鸿氢能投后估值达74.8亿元。

在竞争格局方面,2022年按出货量计,中国氢燃料电池电堆的市场规模约为716.6兆瓦,其中前四大公司约占市场总规模的70.6%。2022年,国鸿氢能氢燃料电池电堆的出货量为175.2兆瓦,占有24.4%的市场份额,行业中排名第一。(澎湃新闻)

国家能源局:我国风电光伏发电总装机突破8亿千瓦

国家能源局25日消息,截至今年4月底,我国风电装机3.8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4.4亿千瓦,风电光伏发电总装机达到8.2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的30.9%,其中风电占14.3%,光伏发电占16.6%。

今年1月至4月,全国风电光伏新增装机6251万千瓦,占全国新增装机的74%,同比增长11.5个百分点。其中,风电新增1420万千瓦、光伏发电新增4831万千瓦,分别占全国新增装机的16.8%和57.2%。今年1月至4月,全国风电光伏发电量达到48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6.8%,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7.2%,较去年同期增长3个百分点。(中新财经)

创投动态

储能系统方案提供商“国瑞协创”完成超亿元Pre-A轮融资

近日,深圳国瑞协创储能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国瑞协创”)完成超亿元Pre-A轮融资,由混沌投资领投,松禾资本等机构跟投,光源资本担任财务顾问。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持续加强全系列储能产品及核心部件研发投入,进一步扩张产能。

“国瑞协创”成立于2021年,公司主营业务包括覆盖源网和工商侧不同颗粒度储能产品的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以及智能运维,现已推出“源、网、荷”场景全覆盖的储能产品矩阵,并实现批量出货。(光源资本)

“腾圣”完成数千万A轮融资,推出微型逆变器及微并网产品

36碳获悉,苏州腾圣技术有限公司(下称“腾圣”)完成数千万的A轮融资,由普洛斯隐山资本领投,本轮融资金额将主要用于光储产品的研发和迭代、研发生产中心的扩大等。势能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腾圣成立于2019年12月,专注于微型逆变器和储能产品研发,旨在打造一个多元化的储能和智能能源综合平台,提供光伏解决方案。

利用二氧化碳生产实心砖,“清捕零碳”完成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36碳获悉,“清捕零碳”完成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元禾原点、住友商事亚洲资本及其他产业方投资人出资。本轮融资将用于持续落地二氧化碳矿化产线的建设规划及技术研发。

“清捕零碳”主要的研发方向是将捕集而来的二氧化碳用于制造固碳混凝土建材,实现废弃二氧化碳的高效封存。团队方面,“清捕零碳”所开发的技术源自浙江大学清洁能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CEU)。

企业ESG

富达发布《中国企业的ESG实践》报告:47%受访企业拟重新审查ESG量化目标

富达5月25日发布的《中国企业的ESG实践》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上市公司对ESG的接受程度和ESG意识表现出成熟稳健的发展态势。三分之二受访企业计划在接下来的十二个月内对自身在ESG重点领域的表现进行评估。超过半数受访企业将加大在技术和数据能力方面的投入,进而提升ESG数据收集工作的效率。除了ESG战略评估和优化数据收集,47%受访企业也计划重新对其ESG量化目标进行审查。

该报告依托于经济学人智库的研究网络和资源,问卷共覆盖了262位中国上市公司的最高管理层以及总监级别的高管。(上证报)

网商银行ESG报告:2022年普惠小微、农村金融、绿色金融稳步增长

5月22日,网商银行发布2022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报告显示,网商银行在普惠小微、农村金融、小微绿色金融等三大核心领域稳步增长,其中,小微金融健康度、绿色金融成为关注重点。

这是网商银行第二年披露ESG相关工作进展,此前曾表示业务方向与ESG目标100%契合。网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金晓龙表示,一年来,网商银行不断探索具有网商银行特色的ESG发展方式,已开始尝试将“金融健康”的理念融入到业务实践中,全方位助力小微客户提升金融健康水平。(经济观察网)

绿色金融

2022年全球碳定价收入近10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根据世界银行5月23日发布的《碳定价机制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报告》,2022年,全球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TS)收入达到约95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报告显示,虽然新兴经济体对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和碳税的采用率不断上升,但高收入国家仍然占主导地位。

与2021年相比,2022年碳信用发放和退役量略有下降。世界银行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宏观经济状况、对碳信用和碳抵消的批评以及发放瓶颈。(上观新闻)

人保财险签发首单碳资产质押融资保证保险保单

人保财险近日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在上海签发人保财险全国首张碳资产质押融资贷款保证保险保单。该保单由人保财险上海分公司联合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张江分行共同为上海迪赛诺化学制药有限公司提供碳资产质押融资服务,标志人保财险普惠金融板块在“双碳”绿色金融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所谓“碳资产质押融资贷款保证保险”是指,保险人以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合同为底层合同,为碳资产所有权人(投保人,即企业)贷款提供增信支持,保障金融机构实现质权差额补偿。(澎湃新闻)

重庆首批地方法人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

目前,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已发放首批地方法人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7668万元,支持重庆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等地方法人银行向风力发电、太阳能利用、生物质能源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等碳减排项目发放贷款14笔、金额1.28亿元,加权平均利率为2.89%,预计每年带动减排二氧化碳2.3万吨。

下一步,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将继续推动辖区金融机构用好用足碳减排支持工具,加大碳减排重点项目融资对接力度,推动碳减排贷款增量扩面,积极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中国金融新闻网)

前沿技术

我国科研团队开发可折叠单晶硅太阳能电池

5月24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最新成果。狄增峰科研团队开发了一种最新的柔性单晶硅太阳电池,它的厚度仅有60微米,可以像纸一样弯曲折叠,但优异的便携性能并没有影响它的光电转化效率,未来在空间应用、绿色建筑、便携式电源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央视财经)

新兴海洋碳捕集技术,将从海洋中直接提取十亿吨碳

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成立的碳清除公司Captura提出了一项被称为“直接海洋捕获”(direct ocean capture,DOC)的新兴技术。这项技术通过公司的专利电渗析工艺可实现直接海洋捕获,从海水中提取二氧化碳并将净化后的水释放回海洋。这项技术仅使用可再生电力和海水作为输入,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据悉,这套DOC技术未来能够从海洋中提取十亿吨的碳。(环球零碳)

研究发现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碳封存能力年增114万吨

来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消息,该所地气作用与气候效应团队马耀明研究员等联合北京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和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等同行,合作完成一项最新研究。

研究发现,在气候暖湿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碳封存能力以每年114万吨的增长速率持续增强。不过,未来随着青藏高原气温持续升高,冻土融化可能加速,碳释放量可能增加,这将会削弱高寒草地的碳封存能力。(中国科学网)

海外热点

国际能源署:预计今年全球太阳能投资将首次超过石油

当地时间5月25日,IEA发布2023年《世界能源投资报告》。报告指出,今年用于清洁能源技术的投资将超过1.7万亿美元,而用于石油等化石燃料的投资约为1万亿美元。清洁能源投资与化石燃料投资的差距正越来越大。

目前,化石燃料和清洁能源的投资比为1:1.7;五年前,这个比例是1:1。值得一提的是,全球对太阳能的投资将首次超过对石油生产的投资。(国际能源署)

欧盟将推进联合购买氢和关键原材料计划

5月22日消息,欧盟表示将推进联合购买氢和关键原材料的计划。此前,欧盟联合购买天然气的首次尝试获得超额认购。消息称,欧盟计划推进平台建设,为对绿色技术至关重要的氢和其他原料的买家和卖家牵线搭桥。

多家领先的能源公司参加第一轮联合天然气采购,满足了天然气买家109亿立方米的需求——超过欧盟年底135亿立方米目标的80%。(界面新闻)

世界最大单体炼油厂在尼日利亚建成投用

5月22日,由尼日利亚丹格特集团和尼日利亚国家石油公司投资建设的丹格特炼油厂建成投用。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炼油厂。

丹格特炼油厂位于尼日利亚经济中心拉各斯的莱基半岛,占地面积达2653公顷,总投资超过180亿美元,每天最大可处理65万桶原油,将原油提炼为柴油、汽油、煤油和聚丙烯等不同用途的石油产品。据了解,丹格特炼油厂项目中的土建工程和核心设备安装任务由中国企业承担。(央视新闻)

本网推荐
相关新闻